8月23日,BTIM(业务与技术融合)第五届研讨会顺利召开。本次研讨会以“突破IT价值困境,构建业务协同新生态”为核心主题,汇聚了来自不同行业的CIO、业务负责人及数字化领域专家,围绕IT与业务融合的初心、核心能力、实践痛点及国际经验展开深度交流,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“IT价值落地”难题提供新思路、新路径。
在此,特别鸣谢本次参与研讨的人员:
Paul、王岩、王依强、韩磊、许宏、杨锟、云舒、黄录、黄魁、杨睿毅、龚峻、马欢、王力翔、陈旭明、周暐、李尚松、Roger、Simon、何雪强、胡炎平、江峰、白大龙、费亚东、李荷芳
一、初心与使命:回归IT价值本质,打破“支撑者”认知局限
研讨会开篇,Simon总(BTIM委员会华南会长、富力集团CIO)结合自身三段IT职业生涯分享行业共性困境:“多数IT人长期处于‘默默无闻支撑业务’的状态,却忘了进入行业时的初心——用技术改变业务、创造价值,而非只做‘老黄牛’。”
他强调,IT的终极目标是“改变结果、产生价值”,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,是IT团队与业务部门达成“同频心态”,“BTIM不是技术工具的叠加,而是双方在目标、维度上的高度对齐”。
针对“如何让IT价值被看见”的问题,Simon总提出核心观点:“国内企业常把IT视为‘成本中心’,但国外优秀实践早已证明,IT可以成为‘价值引擎’。我们需要一场‘IT文艺复兴’,让中国IT人的认知、地位能与业务伙伴平等对话,甚至参与CEO级别的战略决策。”
二、四大核心能力:搭建IT与业务融合的四大核心能力
围绕“IT如何落地价值”,Simon总分享了其总结的四大核心能力,引发全场共鸣:
Ø信任利他:建立业务协同的基础
“IT若想‘如鱼得水’,必须先获得业务部门的信任。”Simon总指出,“利他”是关键——主动理解业务痛点、解决实际问题,而非被动响应需求。例如,当业务部门面临重复劳动时,IT主动提供工具支持,才能打破“IT不懂业务”的偏见。
Ø优化持续:拒绝“一次性项目思维”
Simon总强调,数字化时代的IT项目不能停留在“从0到1交付”,而需建立“持续优化体系”:“敏捷开发与瀑布式开发的核心区别是‘快速迭代’,IT要跟着业务变化不断调整,而非交付后就‘束之高阁’。”
Ø一致战略:IT战略必须“锚定”业务战略
“在座有多少人的IT战略是100%与业务战略对齐的?”Simon总的提问引发互动。王依强总(立邦中国IT总监)补充道:“我们正在推进新战略,先明确业务目标,再反向梳理IT的支撑缺口——战略一致不是‘50%达标’,而是从顶层设计就与业务同频。”
王岩总(科勒CIO)进一步强调:“IT价值必须与业务增长直接挂钩,否则就是‘自说自话’;把‘IT如何支撑业务增长’的故事讲清楚,其他合作才能推进。”
Ø平衡新旧:在成本与创新间找到突破口
针对IT“80%预算用于固定运维、仅20%投入创新”的行业痛点,Simon总提出“平衡思维”:“老板既要‘旧成本控得住’,又要‘新价值看得见’。
三、实践痛点:成本透明与创新支撑的“双重考验”
研讨会上,“IT成本透明”成为热议焦点。现场CIO直言:“成本透明不止是技术问题,更是心态问题。技术上要解决‘成本归因’——每个项目、每个业务功能花了多少钱;心态上要打破‘选择性透明’,真正站在公司利益角度,让老板和业务伙伴明白‘钱花在哪、值在哪’。”
何雪强总(BTIM委员会秘书长)从财务视角补充:“传统财务核算只能看到IT的‘硬件、人力、外包’等成本项,但无法关联业务价值。例如,电商平台的‘点击下单’功能,若不能算出其背后的IT投入与业务转化的关系,老板就会质疑‘钱花得值不值’。”Simon总则举例说明:“国外企业通过TBM(技术业务管理)体系,将IT成本与业务价值链绑定,甚至能算出‘每个用户交互动作的IT成本’,这值得国内企业借鉴。”
在“创新支撑”方面,王岩总提出风险与价值的平衡:“创新不是‘盲目上AI、上云’,而是要从组织能力、管理框架上支撑业务创新。老板关心的不是‘用了什么新技术’,而是‘创新能带来多少收益、规避多少风险’。”
四、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:打造有中国特色的BTIM体系
Simon总介绍了国外TBM体系的成熟实践:“美国联邦政府早在十几年前就构建了TBM框架,将IT、财务、业务数据拉通,实现‘三位一体’管理。数据显示,采用TBM的企业能降低10%-12%的IT成本,同时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创新预算。”
但他同时强调:“中国企业不能直接‘照搬’TBM,需打造有中国特色的BTIM体系。”何雪强总补充道:“过去半年,我们在TBM基础上升级了BTIM方法论,新增‘价值定位’‘业务语言对齐’等模块,更贴合国内企业‘快速迭代、业务驱动’的特点。”
王依强总分享了立邦中国的实践案例:“我们计划9月成立‘业绩融合委员会’,整合IT、HR、业务部门,不再让IT‘单打独斗’,而是通过协同机制提升全组织的数字化能力——这正是BTIM理念的落地尝试。”
五、案例赋能:从业务场景看IT价值的“破局之道”
云舒(品牌运营资深从业者)率先通过三个真实案例,具象化呈现IT价值落地的路径与避坑要点,随后现场CIO围绕案例展开深度研讨,进一步提炼AI时代下IT与业务协同的核心逻辑。
(一)案例拆解:IT价值落地的“正反样本”
Ø工具赋能:从“降本”到“增长”的跨越
在某家居品牌第二增长曲线0-1孵化阶段,云舒与设计师因“排几千个SKU价签”连续加班三天,CIO主动发现痛点并开发自动化工具——不仅节省人力成本,更让团队腾出时间打造“妈妈再打我一次”母亲节营销项目,最终实现2亿+免费曝光。随后企业委以该CIO兼容CGO(首席增长官),从“后台支撑”走向“前台共创”,技术能直接挂钩利润增长,彻底打破“IT不直接创造价值”的认知。云舒强调:“IT工具的价值不止于‘降本’,更在于释放业务创造力,让技术成为业务增长的‘助推器’,而非单纯的‘成本优化工具’。”
Ø避坑指南:AI改革需“软着陆”,而非“一刀切”
某企业老板为降本,要求CIO用AI直接替代设计师,项目因未与业务部门沟通便仓促启动,最终设计成果不符合用户需求、业务部门抵触配合,以失败告终。云舒建议:“IT推动技术变革时,要先让业务‘尝甜头’——比如先用AI帮设计师处理基础作图、改稿等重复工作,减少加班时长,再逐步通过效率提升验证价值,而非直接替代岗位引发对立。”
(二)核心研讨:AI时代下IT价值交付与业务协同的“三大关键”
针对上述案例中“价签自动化(好体验)”与“AI替代设计师(差体验)”的差异,现场嘉宾从需求洞察、协同机制、角色定位三个维度,提炼出IT与业务融合的核心逻辑:
1.价值交付起点:先“穿透需求本质”,再“精准沟通”
云舒指出,两类案例的核心差距在于“需求挖掘的深度”:“好的体验源于‘提前且私密的沟通’——公开场合的交流多是表面需求,只有私下反复对接,才能发现业务真正的痛点。比如价签项目中,CIO通过观察设计师加班场景,主动沟通后明确‘效率提升’的核心需求;而AI替代设计师项目,IT部门直接执行老板指令,未与业务确认‘降本’是否等于‘替代岗位’,最终偏离需求本质。”
她进一步强调,沟通的本质是建立“共同语言”:“IT常说‘技术架构’‘迭代周期’,业务关心‘多久能解决问题’‘能带来多少业绩增长’,只有把技术语言转化为业务语言,才能消除认知壁垒。”
Simon总补充“沟通前的洞察原则”:“比沟通更重要的是‘先思考老板或业务的真实诉求’。比如老板说‘用AI砍设计师’,不能直接执行,要先判断核心目标:是单纯压缩人力成本,还是希望通过技术提升团队产出效率?以云舒案例为例,老板并非要淘汰所有设计师,而是想优化‘不创收、无价值’的人员;若设计师能力达标,AI应定位为‘零成本数字员工’,辅助完成基础工作,让设计师产出从‘1:1’提升至‘1:5’——这种‘帮业务做得更好’的逻辑,才能让技术价值被认可。”
2.业务与IT融合:打破“职责越位”,构建“协同机制”
王依强总结合案例与行业痛点,提出当前融合存在的两大核心问题及解决方案:
Ø组织能力断层:业务部门缺乏“懂IT思维”的人员,导致小需求(如简单数据统计、基础工具适配)也需依赖IT部门,降低协作效率。建议业务部门配备“IT小能手”,负责处理无需调整核心架构的基础需求,既能减少IT部门负担,也能让业务更快速响应自身需求。
Ø职责边界模糊:IT部门常“越俎代庖”承担业务决策职责。例如AI替代设计师案例中,IT老大主导“人员优化”,但“砍人”本质是业务部门的管理职责,IT的核心角色应是“提供解决方案”(如用AI提升设计效率),而非干预业务决策。Roger总(BTIM委员会华东会长、西卡德高CIO)曾提出“价值锚定”理念:“IT价值必须与业务目标强绑定,比如推动AI项目时,不能只谈‘技术先进性’,要量化‘帮业务省多少时间、提多少效率、增多少营收’,用业务能感知的指标证明价值。”
3.CIO角色升级:从“技术管理者”到“战略协同者”
Roger总结合自身经验提出:“CIO想落地价值,不能只靠‘技术能力’,更需‘情商+协同能力’。若直接跟老板拍板‘我能用AI降本’,大概率会失败;必须拉上业务、HR、财务部门共同推进——比如联合业务梳理需求、协同HR制定人员优化与技能提升方案,让IT成为‘协同者’而非‘独行者’。”
龚俊(汽车行业数字化专家)则强调“组织能力下沉”:“CIO不能单打独斗,要将‘向上管理’‘业务洞察’能力转化为整个IT团队的能力。比如要求IT人员下班后‘逛业务部门’,观察同事的工作场景与痛点;同时,IT团队要学会‘翻译’——把‘算法优化’‘数据建模’转化为‘能帮客服减少30%咨询量’‘能让营销转化率提升15%’,让老板和业务部门直观感知技术价值。”
韩磊(光明乳业CIO)认为 IT 无法直接创造业务价值,其价值需先通过 “中间价值”(如节省时间、提升效率、简化复杂工作等),再结合业务场景转化为直接业务价值(如助力法务部门线上处理复杂工作、辅助销售部门通过线上手段提升营收),是 “中间价值→业务价值” 的递进过程。
六、AI需求管理:从“无序收集”到“战略对焦”
Paul(安利中国CIO、BTIM委员会专家顾问)分享了企业AI需求管理的实践框架,为现场嘉宾提供可落地的操作路径:
(一)需求筛选:用“三把尺”剔除无效需求
企业推动AI战略时,常面临各部门需求“五花八门”的问题,Paul总提出“三层筛选法”:
l战略对齐度筛选:优先保留与公司战略(如“用AI重塑直销竞争力”)强相关的需求,与战略无关的直接剔除;
l知识储备筛选:AI项目需依赖现有知识积累(如数据、业务流程),无知识支撑的需求(如“无数据基础的智能预测”)暂不推进;
l可行性筛选:区分“虚幻场景”与“实际可落地需求”,对当前技术无法实现的需求(如“全自动化创意设计”)标注并延后。
(二)需求分类:按“价值层次”划分优先级
筛选后,需求按“价值贡献”分为三类,明确推进重点:
l工具类需求:基础且易落地,如AI做PPT、AI记会议记录,可快速启动以验证价值;
l业务赋能需求:需结合历史知识与业务流程,如通过AI优化供应链环节、提升客服响应效率,需联合业务部门深挖流程突破口;
l战略级需求:如AI智能客服、虚拟博主运营(如Paul总团队打造的“小红书植物空间博主”,通过AI生成内容、协同资源实现品牌曝光),需投入更多资源,重点攻坚以打造标杆案例。
(三)关键原则:IT搭框架,业务定方向
Paul总强调:“IT部门不直接决定需求优先级,而是提供‘评估框架’(如战略对齐度、可行性评分表),让业务部门自主判断;同时,IT需主动链接外部资源(如与英伟达等企业合作),升级技术底座(如将传统IDC升级为智能计算中心),为AI需求落地提供支撑。”
七、向上管理:向董事会汇报AI战略的“四步框架”
王岩总结合近期准备AI战略汇报的实战经验,分享了“简洁、开放、专业、外交”的四步沟通框架,帮助CIO更好地管理老板预期、争取资源:
(一)简洁植入(Brief):用“冲击点+专业性”快速抓注意力
汇报开篇需“开门见山”:一方面,用具体场景(如“未来AI设计的产品原型”)引发兴趣;另一方面,展示技术专业性,如通过2024-2025年AI技术演进图(如GNAI落地进度),说明AI并非单一技术,而是涵盖工程AI、生产力AI等多领域的体系,让董事会感知IT团队的专业度。
(二)开放讨论(Open):用“象限图”引导集体决策
通过“四象限框架”(横轴:业务价值/风险,纵轴:实施复杂度)呈现AI应用场景,如“前端客户体验提升”“后端供应链优化”“HR小工具赋能”等,不直接给出结论,而是引导董事会讨论“哪些场景优先推进”,既体现民主,也让业务部门主动参与进来。
(三)专业支撑(IQ):用“问题+方案”展现精细化思考
主动提出董事会关心的核心问题,并给出分析框架:
能力阻碍:内部是否缺AI战略、技术人才、数据基础?对应解决方案:招聘专业人才、开展内部培训、先做BI数据梳理;
实施路径:选择“直接用AI服务(如ModelasaService)”“APP嵌AI功能”还是“自建大模型”?需结合成本、安全、组织能力综合判断;
价值量化:避免空谈“AI能降本”,而是给出具体测算逻辑,如“三年投入回收周期”“某AI项目预计提升20%客户转化率”。
(四)外交式管理(Diplomatic):用“反问+风险框架”争取资源
汇报结尾需“管理预期”并“拉齐共识”:一方面,反问董事会“未来AI战略需哪些部门配合”“是否能提供更多资源支持”,将责任转化为集体目标;另一方面,用“三维风险框架”(决策复杂度、业务价值、风险等级)说明AI推进需“分步走”,如先落地“低风险、高价值”的AI会议记录工具,再攻坚复杂场景,避免“一刀切”导致项目失败。
八、BTIM委员会进展:从“标准输出”到“生态共建”
何雪强总(BTIM委员会秘书长)向现场嘉宾介绍了委员会近期工作成果及未来规划,明确BTIM体系的落地路径:
(一)组织架构与核心成员
BTIM业务技术融合管理委员会于2024年2月22日成立,为非营利组织,现有架构包括:
决策层:会长、副会长;
执行层:理事委员13人;
支撑层:专家顾问、成员46人;
协作机构:业科院、数字工业技术研究院、信永中和(IPO审计)、DAMA中国等。
(二)标准与内容输出
Ø国家团体标准:BTIM方法论经半年研讨修订,已通过技术审查,进入出版环节,预计2025年11月后正式发布纸质版与电子版;
Ø知识传播:截至2025年7月30日,已发布10+篇BTIM相关分享内容,后续计划通过研讨会(9月广州、10月苏州/宁波)、外部培训等扩大影响力;
Ø书籍出版:计划推出BTIM系列书籍,第一本已搭建框架,预计2025年底-2026年初出版,内容聚焦“中国企业BTIM落地实践”。
(三)产品落地与生态拓展
目前已有3家企业产品工具在推进BTIM落地:IBMApptio、奇墨ITQM、EZTBM,均基于BTIM方法论开发适配国内企业的数字化工具。何雪强总表示:“未来希望更多企业加入BTIM生态,既可以成为成员参与标准制定,也可通过委员会的咨询服务,将BTIM理念落地到自身数字化转型中——我们目标是成为中国业务与技术融合领域的‘先行者’,让更多企业少走弯路。”
九、会议总结与展望
会议尾声,Roger总总结道:“本次研讨会围绕‘IT价值体现’展开深度交流,从案例到方法论,从实践痛点到国际经验,为CIO提供了全景式参考。BTIM的核心不是‘技术赋能’,而是‘价值共创’——需要IT与业务打破部门墙,以‘整体利益’为目标,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。”
他呼吁更多“志同道合”的从业者加入BTIM委员会:“我们正在打造中国特色的BTIM体系,这不仅是一份标准,更是一个生态。未来,希望通过大家的智慧,让BTIM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‘指南针’,让IT价值真正被看见、被认可。”
本次BTIM第五届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落幕,为后续行业实践与生态共建奠定了坚实基础。